确定期刊
支付定金
确认完成服务
支付尾款
《土壤学报》于1948年创办,全刊信息多却有条有理,坚持打造交流思想和经验共享的主流平台,国内刊号为:32-1119/P,创刊多年来受到许多读者的支持和喜爱。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问题讨论、书评。
1.《土壤学报》务必提供第一作者的情况简介。作者简介一般包括工作单位、专业职称、邮政编码和联系方式(电子信箱和电话)等。
2.《土壤学报》表格采用三线表,数据纵栏列出。图表数据需进行统计分析。图件、照片清晰准确。图题、图例、图注、表题、表头、表注等同时用中、英文标注,具有自明性。
3.《土壤学报》每篇论文应有25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65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并给出中、英文关键词和论文的中图法分类号。
4.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氮、磷、钾除化肥养分外,一律按元素计量。外文字母和符号均需分清大小写、正斜体。公式中的外文字母、数码和数学符号等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并用铅笔标注。
5.参考文献不分文种,均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文献作者三名以上者只列前三名,三名以下(含三名)者应全部列出。英文文献作者姓在前、名在后。javascript:void(0)中文文献应同时列出中、英文(先中文、后英文)。未公开发表资料可作为脚注列出。
6.各类基金资助的文稿,应加题注。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及作者简介等可作脚注。
学者姓名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骆永明 | 93 | 心土壤;污染土壤;重金属;植物修复;多氯联苯 |
沈其荣 | 81 | 心水稻;生物有机肥;连作;旱作水稻;氮素形态 |
赵其国 | 57 | 心土壤;可持续发展;农业;土壤学;红壤 |
张甘霖 | 55 | 心土壤;城市土壤;土壤系统分类;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壤分类 |
史学正 | 47 | 心土壤;土壤有机碳;土壤侵蚀;土壤数据库;水稻土 |
蔡祖聪 | 44 | 心土壤;稻田;甲烷排放;水稻土;甲烷 |
于东升 | 42 | 心土壤;土壤有机碳;土壤数据库;土壤有机碳密度;水稻土 |
邵明安 | 40 | 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土壤;入渗;土壤侵蚀 |
张佳宝 | 40 | 心土壤;潮土;黄淮海平原;硝态氮;土壤养分 |
林先贵 | 39 | 心土壤;多环芳烃;丛枝菌根真菌;丛枝菌根;水稻土 |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中国科学院 | 1184 | 土壤;红壤;水稻;污染;水稻土 |
南京农业大学 | 348 | 土壤;水稻;微生物;红壤;氮素 |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229 | 土壤;污染;水稻;红壤;有机碳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211 | 土壤;黄土高原;水分;土壤水;土壤水分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54 | 土壤;土壤有机;有机碳;水稻;微生物 |
浙江大学 | 150 | 土壤;水稻;微生物;污染;重金 |
华中农业大学 | 147 | 土壤;红壤;矿物;解吸;硼 |
中国农业大学 | 140 | 土壤;氮素;土地利用;氮肥;玉米 |
西南大学 | 112 | 土壤;紫色土;水稻;三峡库区;库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73 | 土壤;水分;黄土高原;土壤水;入渗 |
主题名称 | 发文量 | 相关发文学者 |
土壤 | 2112 | 骆永明;张甘霖;史学正;于东升;邵明安 |
水稻 | 254 | 沈其荣;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张亚丽 |
红壤 | 218 | 何园球;孙波;胡锋;李辉信;张桃林 |
污染 | 207 | 骆永明;滕应;李振高;吴龙华;宋静 |
微生物 | 206 | 沈其荣;滕应;黄昌勇;骆永明;林先贵 |
施肥 | 158 | 何园球;胡锋;徐明岗;杨林章;钦绳武 |
有机碳 | 152 | 于东升;潘根兴;史学正;李忠佩;梁爱珍 |
土壤有机 | 141 | 史学正;于东升;赵永存;孙维侠;李德成 |
水分 | 141 | 邵明安;王全九;张佳宝;张一平;何园球 |
水稻土 | 136 | 曹志洪;杨林章;林先贵;潘根兴;李忠佩 |
资助项目 | 涉及文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1809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 453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4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 16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158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 124 |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 97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60 |
中国科学院科研项目 | 58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 54 |
资助课题 | 涉及文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32005) | 3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0810) | 23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8FY110600) | 21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121108) | 16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07206) | 14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427) | 1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21001) | 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31016) | 10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CXTD-Z2005-4) | 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21061) | 9 |
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虑作物氮形态喜好特性、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实际生产中效果欠佳。本文提出最大化...
作者:程谊; 张金波; 蔡祖聪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可变电荷土壤表面酸碱性质是指土壤与质子的结合能力,主要包括表面质子反应活性位点密度Ds、电荷零点pHpzc以及质子化、去质子平衡常数pKa。表面酸碱性质对于评估土壤酸碱缓冲能力、揭露酸化机制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究阳离子和阴离子在土壤固液间的分配,控制微量元素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土壤性质之一。本文综述了通过表面络合模型获取表面酸...
作者:程鹏飞; 王莹; 李芳柏; 秦好丽; 彭叶棉; 刘同旭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力状况的核心要素,其形成、转化及稳定过程还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植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来源,但由于其腐解过程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的高度异质性,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和稳定机理尚不十分明确。本文介绍并讨论了近年来关于植物残体向土壤有机质转化相关研究的新发现,探...
作者:汪景宽; 徐英德; 丁凡; 高晓丹; 李双异; 孙良杰; 安婷婷; 裴久渤; 李明; 王阳; 张维俊; 葛壮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以“土壤有机碳”为主题词,从ISI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核心集中检索出1975—2018年文献2 258篇,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对合著国家、作者、机构、学科领域、文献共被引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网络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对土壤有机碳的研究进展及演变趋势进行了图谱解读和追踪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稳定三个阶段;...
作者:唐浩竣; 李海萍; 陈文悦; 唐家亮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针对长期浅耕造成的土壤亚表层缺乏有机质和过于紧实以及目前秸秆还田成本高或效果差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的秸秆还田新模式及相应机具创新和田间工程技术。该技术模式是基于优先快速培肥土壤亚表层的新理念,在条带轮耕深松土壤的同时,将秸秆富集深埋于指定条带的土壤亚表层。将这种秸秆还田新模式称为秸秆富集深埋还...
作者:窦森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利用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E0.80、E1.05和E1.30),通过控制相同的表面水力负荷,比较研究了动态进水(TN 0.86~6.13 mg·L^-1、TP 0.11~0.28 mg·L^-1)条件下生态沟渠对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考察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和适宜建造长度。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三种不同深度规格的生态沟渠对铵态氮(NH4+-N)、总氮(TN)、总磷(TP)和悬浮物...
作者:刘福兴; 王俊力; 付子轼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土地整治作为一项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粮食产能的重要手段,全国已广泛开展。苏南平原农田整治中坑塘填埋、田块平整等十分普遍,这为土壤环境带来极大风险,但目前对农田整治中短期生态干扰仍缺乏关注。本研究借助遥感和田间调查,对土壤性状和水稻归一化植被指数开展了监测,研究土地整治对土壤及水稻生长的短期干扰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李肖肖; 朱凤武; 许桃元; 姚新春; 余漫; 陈浮 期刊:《土壤学报》 2019年第03期
本站从事杂志订阅和推荐服务,杂志订阅属于预付款业务,订单配送时间以起刊时间为准,如需修改起刊时间请务必联系客服。本站所公布信息均由律师团队进行把关,是受法律保护的第三方独立杂志服务平台。本站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本站非土壤学报杂志官网,其它业务办理请联系杂志社。
土壤学报的两个审稿专家,提了很多宝贵修改意见,修改后录用,比上次花的时间久一些,5月18号投稿,9月初通知录用,还是要感谢审稿专家的意见,非常专业且中肯。
很正规的核心杂志,投出后三天左右安排外审,每一步进程都可以在投稿网站上看到,外审了一个月左右,然后编辑处理几天后要求退修,期限是40天。土壤学报校稿的时候编辑还主动电话联系我讨论问题,非常负责而且很高效!如果工作很优秀,又想投中文,值得一试!
4.20投稿,5.22初步录用,修改格式问题后7.1再投,7.15录用,出版时间还是挺快的。感觉土壤学报还是不错的。编辑和审稿人水平都比较高,意见也很中肯。
估计是运气好,整个审稿过程非常顺利,刚好3个月修改后录用,2月投稿,退回修改了两次。5月通知录用,建议投稿前先自行检查一下。该期刊现在越来越注重文章的质量,如果文章很具有创新性和新颖性可以投往该期刊。
个人觉得这个杂志目前有向好的趋势,编辑很NICE,校稿的时候编辑还主动电话联系我一起讨论,非常负责而且很高效!如果一篇较好的文章,又要求是核心的话,投这里比较好!
很顺利,8月初投稿,11月初审回,修改后录用,感觉还是蛮快的,编辑的速度也很快,由于我的工作太忙,给了一个月的修改时间,我一直拖到11月底才修改返回,12月25号已达到录用,刊出。匿名审稿,作者姓名、单位、相关信息、基金支持等全部删去后投稿。土壤学报杂志真心赞一个